研究生导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?读研之前,我对此认识很模糊。直到2023年6月,我从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毕业,完成了六年的硕博研究生学业,再想起这个问题时,我想,研究生导师应该是冷老师的样子。我的导师,他叫冷永祥。因为老师姓冷,所以团队也被称为“冷队”,冷老师这位大家长,也被亲切地称为“冷总”。这名字听起来就有些热血江湖的气质,而冷总本身对于他打拼了近30年的“江湖”⸺教书育人事业,不仅热血,更是热爱!所以,江湖上人们常说⸺冷总不冷!
言传身教
2017年,我辞去工作,成为一名研究生。初入团队时,作为实验室的新手,时常不知所措。生物表面改性材料的研制并非易事,材料制作工艺本身就相当有难度。第一次测试样品时,冷老师一直在实验室亲自示范、亲手指导,每一个测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,他都会引导我主动思考、厘清思路、分析原因。实验室所用的仪器都十分精密,实验过程中容不得一点儿闪失。一次实验都要花费小半天的时间,极端的时候要一天赶三个参数,从早上8点开机,一直做到凌晨1点,冷老师从来没有提过累。年轻小伙子都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,但一回头,却看到冷老师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数据做分析。学生的身上总是有老师的影子,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,从来都体现在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上。所以,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,从艳阳初照到月落西山,实验室里总有小伙伴的身影活跃在第一线。
还记得我第一次发表论文,从写作到见刊,历时一年多,论文初稿修改了三轮。进入到投稿阶段,我陷入了“投了被拒,拒了再投,再返修再投”的痛苦循环中,一度濒临崩溃。冷老师第一时间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,他来到了我的身边,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昏暗的房间。从心理上的疏导,到论文写作上的指导,冷老师一步一步带我走出迷茫与困境。在经历了上百个失眠、脱发的日夜之后,我的论文终于被接收了,那一天,冷老师比我还要激动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他洞察到了我的科研潜力,向我发出了读博的邀请。所以,故事的后来才有了在学术会议上自信发言的交大女博士,才有了站在学校最高荣誉领奖台上的经佩佩。
因材施教
冷老师是一位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的教育者。学生越来越个性鲜明,冷老师的教育策略也是个性化订制。张扬外放的,冷老师就磨炼他们的心性,让他们慢慢变得成熟稳重;内向自卑的,冷老师就鼓励他们多做尝试,让他们慢慢变得活泼自信。从教近30年,冷老师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,但只要有机会,他们都要回来看看恩师。我想,这就是冷老师的实力与魅力所在。在冷老师看来,学生时代的我们,生活中很难遇到真正无法跨越的困难,只是我们站得还不够高而已。如果我们站得不够高,那么导师愿意把我们扛在肩上。所以,冷队的队员们,不管在读还是毕业,在人生重大选择的路口,总是要来问问冷老师的意见,听了才踏实。冷队的队员,除了科研,还有丰富的课余生活。羽毛球、排球、拔河,冷老师样样都是高手,在他的带动下,团队的文体活动搞得风生水起、有声有色,师生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,团队的氛围也越来越积极。
薪火相传
个人的成长轨迹也是团队发展的缩影。生物材料表面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,是由黄楠教授一手创建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团队现有9位教授、4位副教授,在读博士、硕士研究生100余人。在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积极实践中,生物材料表面工程研究所在心血管材料及植介入器械、材料表面工程、生物材料表面设计与构建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。而这30多年,冷老师也从原来的参与者逐渐变成了组织者,如今变成了带领者。这条硕果累累的科研之路,并非是一帆风顺的。从初涉研究领域的“新手”成长为科研产出颇丰的“行家”,不仅需要研究者个人的能力,更需要科研团队的协作。一方面,做科研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,要坐得冷板凳、下得苦功夫;另一方面,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支持,团队齐心协力,方能共克科研难关。师生一体,携手共进,这是黄楠教授传给冷老师的团队精神,冷老师也正在身体力行传递给学生们。正是有了这种传承,才让团队不断发展壮大。如今,团队培养硕博毕业生400余位,很多已经成为行业翘楚,未来这个数字也将不断攀升,大家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
回顾求学这6年,师从冷老师、加入冷队是最幸福的事情,这里永远有家长的爱护、永远有兄弟姐妹的支持。冷老师说过:“如果把我们团队比作是一艘船,那么老师就是开船的人,我主要的责任就是把你们都载过河、送到岸上。”如今,我学到了足够多的本领,已经停靠上岸,踏上了新的征途,而冷老师又撑船折返,去载新的学生,周而复始,变的是乘客,不变的是冷老师教书育人的初心,更是冷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。我很庆幸遇到了冷老师和团队的其他老师们,让我也想成为被信任、被依靠的人,而我也正在努力成长,努力地成为他们。感谢冷永祥老师,让我的理想在他笃行致远的智慧中变得磅礴。我也将沿着他为我照亮的路,如他一般,挑起科研的勇者无惧,坚守育人的初心不改。